不久前,“廣東創意文化產權交易中心”這個名字引起了文化交流界人士的密切關注,但其關注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經營狀況良好,相反! 這是一群以文化地產交易為幌子的藝術投資騙局。群眾報道后,廣東省專門成立了“9號颶風”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這一虛假期貨交易巨頭犯罪團伙,并拘留了有關人員。黃浦刑事律師就來為您講解一下相關的內容。
隨后,上海檢察院可以發布相關消息稱,上海特大“虛假期貨市場交易信息平臺”詐騙案涉案231人被移交司法審查公司起訴,罪名是涉嫌詐騙罪。這231人被分成9起案件,分別由上海市中國人民對于檢察院、上海市南山區人民法院檢察院和上海市靜安區人民通過檢察院審查企業起訴。
央視也詳細報道了這一事件。以下是央視財經頻道“交易時間”欄目的具體報道內容:
“一、颶風9號”專項行動
近年來,虛假期貨市場交易信息平臺企業層出不窮,標的公司也是中國花樣百出,從一方面開始的貴金屬和原油再到互聯網金融風險資產。此次“颶風9號”是由上海南山區警方牽頭打掉一個以文化作為藝術品為標的的虛假期貨發展平臺--“廣東創意經濟文化知識產權保護交易服務中心”,案件受騙總人數8000余人,涉案金額可以高達10億元人民幣。據上海警方的介紹,該案也已創了該類犯罪案件之最。
在本案中,受騙人近8000人,僅涉案資金凍結金額就達8840萬元,涉案金額達10億元。這也是上海南山公安局歷史上最大的一起詐騙案件,至今已破獲。
自今年2月以來,南山警方已接待了多名市民到警察局,在上海竹林之家命名為“廣東創意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在網絡平臺上大肆宣傳文化藝術作品,其中一名受害者在交易平臺上只用了半個小時,就“損失”約20萬元,涉嫌詐騙。
僅2016年12月28日,重慶投資者李女士就被欺詐72萬元以上,損失48萬元。上海投資者戴相龍同情李女士,損失了20多萬元。戴先生前后總共損失了100萬,幸運的是,最后剩下的30萬在選擇退出時,不幸的是幸運的。
上海南山區警方通過調查發現,這家名為廣東創意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的公司,打著文化交易所的幌子,將虛假的文化藝術品掛在期貨平臺上進行交易。交易軟件中顯示的圖表實際上是應用于國外期貨平臺的k線圖,與其聲稱的藝術品無關。據犯罪嫌疑人那交代,廣東創意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本身就是一個虛假的電子網盤,并沒有實物。
“大部分事主是處于企業虧損狀態,同時我們這些都是虧損的錢都分別打到了它的下級會員服務單位,或者是對于一些學生個人信息賬號。通過一層層地抽絲剝繭,對資金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調取,會發現這構成了自己一個比較完整的詐騙犯罪案件。”上海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刑警二中隊中隊長童躍如是說。
據了解,上海南山警方組織各類警力800余人,分成14個小組,在上海、東莞、惠州、沈陽等地聯合開展收網清淤行動。一舉摧毀詐騙窩點14個,現場控制涉案人員600余人,帶回審查371人,凍結涉案賬戶113個,凍結涉案資金8840余萬元。
上海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經偵大隊大隊長劉海華說:我們采取檢警結合的方式收網,對整個鏈條都是一個打擊,不僅是對交易所的運營者,對其會員單位、服務器維護者、欺詐軟件制作者也是一個打擊。上海南山區檢察院檢察長徐朝陽說,233人被依法逮捕,這是上海此類案件中逮捕人數最多的一次。
二、騙局如戲
騙子平臺可以通過代理商發展需要大量會員管理公司組織實施國家共同詐騙,按比例瓜分違法行為犯罪所得。會員服務公司業務員使用多個社會網絡聊天工具賬戶,以假冒他人身份或者一個陌生人加錯好友等方式,與受害者搭訕,鼓吹自己學習使用該炒期貨軟件賺錢的經歷,引誘拉攏受害者進入視頻聊天室接受我們所謂知識技能教育培訓。
在視頻聊天室中,其他會員或自己冒充講師或“導師”,主張在短時間內通過期貨平臺交易賺錢,誘騙受害人下載軟件并開立賬戶,同時與銀行賬戶一起進行轉賬(存款)操作。
為了增加這個騙局的“真實性”,視頻還將一個“富人”作為講師的“送花者”。由于表現得栩栩如生,許多市民被欺騙,隨后是親密的一對一“攻擊”推銷員。
騙子購買虛假行情軟件,將一些虛假的文化藝術品以期貨的形式掛在其交易平臺上進行虛假交易,采用T+0模式,33倍杠桿,暗中扣除高額手續費、延期費等費用。
等到企業客戶“上鉤”投錢,他們可以通過進行幾次“買賣”就將目標客戶的錢耗光。在炒作這個過程中,講師或“導師”會讓客戶需要頻繁發生交易讓受害者自己最大限度虧損,犯罪嫌疑人則按不同學生比例賺取“提成”。有些公司一次性的手續費竟翻滾到32%,但他們發展對外文化宣傳手續費只有萬分之十六。
黃浦刑事律師溫馨提示,但無論“損失”還是“費用”,其實都是給顧客看的假貨,顧客的錢早就全進了騙子的口袋。期貨平臺無實物生產或交割,后臺實物交割數據為零。網站上的“青獸三腳架”、“絲綢之路飛天蠟像”等“藝術品”也不存在。以“絲綢之路飛蠟”為例,其相關市場數據實際上是借用國外石油工業市場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