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黑產,根據《人民法院報》的定義,是指以互聯網為媒介,以網絡技術為主要手段,威脅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和網絡空間管理秩序,甚至給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帶來潛在威脅的非法產業。實際上,因網絡黑產引發的網絡熱點輿情事件也多次曝出,頻頻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和熱議。本文收集近一年以來,輿論場引發較高關注的涉網絡黑產輿情事件,松江大港律師分析此類輿情中存在的風險,并據此提出應對建議,為參與處置的政法機關提供參考。
類型一:公民身份信息倒賣事件(輿情量:131.8萬)
2019年4月25日,福建福州警方對外通報稱,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已被抓獲。警方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吳謝宇逃亡期間通過網絡購買30多張身份證,一直在國內活動。輿論對吳謝宇如何從網絡獲取大量身份證產生疑問。《新京報》記者調查后發現,網絡兜售證件現象存在已久,甚至從網絡暗藏售賣信息、專人對接溝通、提供身份證選圖鏈接到最后交易、發貨,形成了一整條流程嚴密的黑色產業鏈。
類型二:藝人虛假流量事件(輿情量:193.2萬)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的興起,流量博弈愈演愈烈,相關領域黑產鏈條已經規模化。今年2月23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以“驚人的數據”為題,揭露了當今娛樂圈的假數據現象,矛頭對準了一些“頂級流量”明星,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松江大港律師據報道,“流量小生”蔡徐坤一條宣傳新歌微博轉發量達到1億,這意味著3.37億微博用戶中,每3個用戶就有一人轉發。此事引發輿論對“買粉刷量”的討論。6月中旬,北京警方成功偵破一起利用非法APP惡意刷量、流量造假的刑事案件,而涉案應用“星援APP”便是1億轉發量的幕后推手。份證選圖鏈接到最后交易、發貨,形成了一整條流程嚴密的黑色產業鏈。
類型三:公共場所偷拍事件(輿情量:195.2萬)
今年以來,媒體曝光在酒店、公共衛生間等場所偷拍的事件日趨增多,《人民日報》《新京報》等媒體對此進行深入調查后揭示出,偷拍已形成從購買設備到偷拍視頻再到出售賬號或者付費觀看一條龍的黑色產業鏈。2019年8月,網絡大V“花總”在其最新推出的IP節目《花總鑒識錄》更是對公共場所偷拍的種種細節進行揭秘。節目中,“花總”展示了網約車、洗手間、平價酒店等公共場景中的偷拍方式以及大量鮮活案例,播出后迅速引發輿論熱議,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3億。不少網民表示,這些偷拍行為已經對個人隱私構成極大侵犯,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嚴打嚴懲這股歪風。但松江大港律師據媒體調查指出,在多起涉嫌偷拍的案例中,懲治偷拍人員大多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法律專家也表示,在刑事上很難對偷拍進行界定。
據《數字金融反欺詐白皮書》、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等報告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國內網絡黑產主要活躍在拼團、互聯網金融、電商、游戲、音樂等多個領域,有欺詐風險的平臺2萬多家,從業人員達150萬人,年收益已經突破千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