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活動已經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針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行為,應當采取一種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既要保護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又要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本文閔行區刑事律師將結合上海市相關案例,探討在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中如何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
一、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內涵和基本原則
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是指,對于犯罪行為要既要實行嚴格懲罰,又要體現寬容、寬大的原則。它的基本原則是依法懲罰、從嚴治罪、矯正有方、人性化司法。
依法懲罰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核心原則。只有在法律的基礎上,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有序的審判和量刑,才能有效地打擊犯罪行為。同時,從嚴治罪也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原則。必須以嚴厲的法律措施來維護社會秩序,打擊犯罪,保障公共安全。
矯正有方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必要條件。在審判和量刑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社會環境、心理狀態等因素,給予相應的矯正措施。人性化司法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保障。在執行判決時,應當盡可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尊重人權、人性和人的尊嚴。
二、寬嚴相濟在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中的應用
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在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中的應用,主要是要體現依法從嚴懲罰的原則,同時也要考慮到犯罪嫌疑人的個人情況和社會背景,采取人性化、矯正措施,達到寬嚴相濟的目的。
依法從嚴懲罰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屬于嚴重犯罪,必須依法從嚴懲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煽動、實施或者容留他人犯罪的,依照本法規定定罪從重處罰。”根據此規定,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參與者應當受到嚴厲的懲罰。
在執行刑事制裁的過程中,要尊重司法程序,保證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對于情節特別嚴重、犯罪行為極其惡劣的犯罪嫌疑人,應當依法從嚴懲處,給予應有的懲罰。例如,2018年上海市公安局偵破了涉黑案件“11·17”特大搶劫案,犯罪嫌疑人劉某被判處無期徒刑,并處沒收財產。該案件的偵破和判決,充分體現了依法從嚴懲罰的原則,也有力維護了社會的安定與公正。
體現人性化、矯正措施在執行刑事制裁的過程中,要尊重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考慮到其人格特征、心理狀況等因素,采取相應的矯正措施。人性化、矯正措施是實現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執行死刑前,應當盡可能地告知犯罪嫌疑人的家屬,并在執行過程中盡量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嚴。對于一些年輕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采取教育矯正的手段,幫助他們改正錯誤,重新回到社會。例如,2016年,上海市徐匯區法院判決了一起涉黑案件,其中一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判處有期徒刑,但在執行過程中,法院也給予了該犯罪嫌疑人輔導、幫助他重新回歸社會的機會,充分體現了矯正措施的作用。
此外,也可以通過改變犯罪嫌疑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在社會上做出積極的貢獻。例如,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曾經審理一起涉黑案件,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在審理過程中表示,自己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心改邪歸正,希望能夠得到機會重新做人。法院最終考慮到該犯罪嫌疑人的認錯態度,對他采取了從輕、減輕處罰的措施。
加強社會防控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屬于嚴重的社會犯罪,必須采取綜合措施進行社會防控。這既包括加強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打擊和整治,也包括加強對社會風氣的引導和教育。
首先,要加強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打擊和整治。公安機關應當依法打擊涉黑涉惡犯罪,對于已經形成的黑社會性質組織,要加大打擊力度,盡快鏟除黑惡勢力。此外,也可以通過加強對社會組織、企業的管理,規范社會秩序,減少黑惡勢力的滋生和蔓延。
其次,要加強對社會風氣的引導和教育。政府、社會組織和媒體等應當加強宣傳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引導社會良好風尚,樹立正義、公正、誠信的價值觀念,努力營造一個文明、和諧、法治的社會環境。
三、結語
閔行區刑事律師提醒大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一種極其嚴重的犯罪,對于此類犯罪嫌疑人應當采取嚴厲的打擊和制裁措施。但在執行刑事司法政策的過程中,也要注重人性化、矯正措施,讓犯罪嫌疑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重新回歸社會。